14歲時你在幹嘛?逃課、早戀、面臨被數理化支配的恐懼?
這位14歲的華裔少女卻已經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阿茲海默症APP了!
阿茲海默症俗稱「老年癡呆症」,華裔少女Emma Yang 10歲時,她最愛的奶奶阿茲海默症病情惡化,為幫助奶奶記起與家人的點滴,她決定開發一款名為「永恆」(Timeless)的APP。
APP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上線,將幫助無數的患者和家屬們。
現在,Emma的故事已經感動了很多人,連比爾·蓋茲也在推特上對她表示讚賞:「我喜歡這個故事,這個APP為阿茲海默症患者,和他們所愛的人搭起了橋樑。」
親情是一種偉大的力量,也為創造提供了永恆的靈感和動力,只要真心想去做,並具備相應的才華和能力,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。
我要為奶奶重拾記憶!
Emma Yang今年14歲,中文名叫楊君熙,生活中是個喜歡自行車和喵星人,有些內向的華裔少女。
當然,她還有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身份,那就是天才少女工程師!
6歲就開始學習寫程式的她,對計算機技術有著強烈的興趣,熱衷於用電腦創造各種有趣的事物。
10歲之前,Emma都在香港和奶奶住在一起,她和奶奶關係十分親密,行為、表情、習慣等都深受奶奶的影響,媽媽說她就是「奶奶的影子」。
不幸的是,在Emma 7歲的時候,奶奶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患者,這種病症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症狀,Emma的奶奶則是開始忘記一些事情。
小時候的Emma和奶奶
Emma 10歲那年,她的父母決定搬到紐約去生活,但同時奶奶的病情開始惡化,常和奶奶打越洋電話的Emma發現,奶奶總是不停地重複同樣的問題,一遍又一遍地問她「最近還好嗎?」
明明幾分鐘之前剛剛回答過了,奶奶也會馬上忘記。
奶奶忘記了她的生日,總是搞不清楚她現在幾歲,也記不住爸爸的電話號碼,只能將一些重要訊息記在家裡的白板上。
家人給奶奶買了一部iPad,將重要的家庭照片存在裡面,希望奶奶可以翻看照片找回記憶。
但Emma仍感到很害怕,萬一奶奶不認識她了怎麼辦?萬一奶奶走丟了怎麼辦?
這樣的問題光是想想就讓人難受,這種事情絕不能發生!
Emma決定要用自己的電腦技術,幫助奶奶重拾記憶。
希望APP能幫助更多患者
那麼,要怎麼做呢?Emma想到了開發一款專門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APP,但Emma雖是程式天才,開發APP這種龐大的工程她也沒有嘗試過,幸好,一路總有許多貴人相助。
Emma的父親本身就是軟體工程師,他給了Emma許多技術上的支持,但既然是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開發的APP,自然應該了解患者最需要的是什麼,為此Emma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,並且諮詢了許多專業人士。
她發現患者常常無法識別親友的面孔,於是在APP中導入了人臉辨識技術。
當患者使用這個APP時,它會不斷滾動親友的照片,並透過人臉辨識技術,告訴患者目前螢幕上顯示的人和自己是什麼關係。
APP中有一個記錄當日重要事項的日曆,還包含一個家庭成員的快速呼叫頁面,包含照片、姓名等全部資料,此外還有一頁名為「我」,在這一頁顯示了病人自己的資料,包括姓名、家庭住址、年齡和電話號碼。
當患者因為病情而反覆撥打一個電話時,APP會作出提醒:「您確定要打電話嗎?你五分鐘前才剛給這個人打過電話。」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。
當然,光靠Emma一個人的力量,是無法開發出這款APP的,臉部辨識技術來自於一家叫Kairo的公司,他們為許多APP做過內嵌的臉部辨識功能。
公司首席技術官Cole Calistra十分欣賞Emma:「對於那個年齡段的人來說,能有如此驅動精神真的非常了不起。」
阿茲海默症專家Kramps,和美國加州記憶與衰老中心副教授Possin,都給了Emma很大的幫助,他們不斷地給Emma提出意見,經過無數次的改良才有了現在的《永恆》。
在受邀前往Ted演講時,Emma說:「希望永恆能幫助到世界各地的阿茲海默症患者。」
阿茲海默患者的寒冬
說到阿茲海默症,大家也許會覺得很熟悉,但其實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,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嚴重、患病上升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了,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,但年輕人裡也不乏案例。
據統計,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,深受阿茲海默症的折磨,到2050年,這個數字會上升到1.3億!
也就是說,你的親人、朋友,都有可能患上這種疾病,慢慢忘記你們之間的點點滴滴,甚至連生活也無法自理!
阿茲海默患者的「寒冬」正在來臨,但是大家似乎還不重視這個問題,Emma在做市場調查時發現,市場上相關的應用程式非常少,因此她決定「用技術的力量來填補這個空白」。
目前,《永恆》還在進行程式優化,Emma已經在網上進行眾籌,希望能籌到5萬美元用於開發和推廣,如果順利,應用有望在2018年底正式上線。
而她本人則希望能在大學裡,更深入地了解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技術,在這些領域探索和發展自己的事業,她希望未來「科技能找到一種治療阿茲海默症症的方法,而《永恆》將成為診斷和治療之間病人的過渡工具。」
也難怪比爾·蓋茲都為她點讚,心懷夢想,大膽實踐。
如果有越來越多Emma這樣的人,阿茲海默症患者的「春天」也不會太遠吧!